紅心蜜柚, 又名紅肉蜜柚、紅心柚、紅肉柚、血柚。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于1998年在平和縣小溪鎮厝丘村林金山琯溪蜜柚園中發現果實汁胞呈紅色優良變異單株,1999年從母樹上采擷接穗進行高接換種,和嫁接培育無性子l代苗木定植建立試驗園;2001、2002年分別于秋季采擷子1代、子2代幼樹當年生枝作為接穗,嫁接培育無性子2代、子3代苗木,同種于子1代試驗園中。
形態特征
幼樹較直立,成年樹半開張,樹冠半圓頭形;新梢綠色,三角狀,節間帶刺,1~2年生枝灰綠色,圓形;主干及骨干枝灰褐色。芽為裸芽,無鱗片,只有苞片;為復芽,葉腋除一主芽外,常有2~4個副芽。
葉
葉為單身復葉,長橢圓形,長11㎝~13.5㎝,寬5.5㎝~7.7㎝;葉尖鈍尖,并多形成缺刻;葉基楔形;葉緣全緣;葉面濃綠,光滑,葉背綠色,無油胞粗點分布。葉翼大,心臟形,長3.4㎝~4.2㎝,寬3.3㎝~4㎝,葉片壽命15個月左右。
花
花序為總狀花序,部分單花;花為完全花,由花萼、花瓣、雌蕊、雄蕊、花托組成;花徑4.2㎝~5.6㎝;花瓣白色,3枚~5枚,向下翻圈;雄蕊25枚~33枚,花絲粗、白色,花藥黃色,花粉多;花柱紫紅色,粗0.25㎝~0.35㎝,長1.4㎝~1.6㎝,子房高0.62㎝~0.75㎝,柱頭大0.52㎝~0.65㎝。
生長習性
子一代、子二代幼樹頂端優勢明顯,自然生長中幼齡樹易形成上強下弱樹勢。芽具早熟性,幼樹肥水充足,一年可抽梢5~6次,形成春、夏、秋、冬梢;結果成年樹一般只一次春梢,或再抽一次秋梢;各次梢均具自剪現象。除冬梢外,各次梢均能成為結果母枝,但以春梢為主要結果母枝。采用大苗定植,第二年可見花,第三年即可掛果,平均株產可達15公斤左右,第四年株產為30左右,第五年達55左右,盛產期畝產達 4000~5000公斤。
經平和縣農業局植保站測定,抗病蟲能力與琯溪蜜柚相當,防治方法相同。
果實性狀
果形倒卵圓形,縱徑橫徑比為15.5 : 16;單果重1200克~2350克,平均1680克;皮色黃綠色;果肩圓尖,偏斜一邊;果頂廣平、微凹、環狀圓印不夠明顯與完整;果面因油胞較突,手感較粗;皮薄,平均厚0.7㎝~0.9㎝。囊瓣數13~17瓣,有裂瓣現象,裂瓣率54%,囊皮粉紅色;汁胞紅色,果汁豐富,風味酸甜,品質上等。2003年、2004年果實內質送檢結果,總糖8.76%,總酸0.74%、維生素C37.85mg/100g、可溶性固形物11.55%、果汁率59%,汁胞呈色色素為番茄紅素和β胡蘿卜素,分別為:55.45 ± 1.13和41.10 ± 2.24(μg/g·dw),是琯溪蜜柚的55倍和46.8倍。
栽培技術
栽植
栽植密度視地勢而異,用土柚作砧木,山地株行距可用3×3.5米 ,每畝植55株,平地株行距3.5×4m ,畝植50株。
合理施肥
幼樹以施氮肥為主,1~3年生樹每株施純氮100~400克,N:P2O5:K2O以1:0.3:0.5。施肥的原則是薄肥勤施,于每次梢前施促梢肥、抽梢后施壯梢肥,或從定植起到10月中旬止,應每月施1次稀薄的人糞尿,11月停止施肥,11月可施1次有機肥越冬。
成年樹管理
成年樹年施肥3~4次。以產量50公斤左右/株,氮為0.9公斤,平衡施肥比例: 氮:磷:鉀:鈣:鎂=1:0.5:1:1.1:0.4,分采果肥(冬肥),采果前后7~10天內施完,占全年施肥量的40~60%;發芽肥(春肥),1月底前后施,占全年施肥量的15~25%;壯果肥(夏秋肥),一般在停止生理落果后、秋梢萌發前10~15天施用,占全年施肥量的20~40%。
水分管理
枝梢生長期、花芽分化期(3~5月)、果實生長發育期(7~10月)必須適時灌水,保持土壤濕潤,灌水量達到田間持水量的60~70%。灌水的方法采取溝灌、澆灌、噴灌、滴灌等均可。地勢低洼或地下水位較高的園地,應及時排水。